减负,需跳出作业“魔掌”

日期:2014-12-01 08:21 点击数:17901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 姚 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自主探索。冰心先生也认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都揭示了孩子成长的真谛,告诉我们,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

但现实情况是,孩子们的作业,已经由正常的教与学之间的反馈工具,嬗变为“不能承受之重”,异化为应试工具,成为沉重的课业负担。作业布置缺乏科学性,超课程标准;采用题海战术,简单机械重复;内容千篇一律,忽略学生个体间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差异……

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跳出作业的掌心。那么,如何才能“逃离魔掌”呢?

其实,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环节中,作业最具活力,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能力、体验过程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跳出作业的掌心,但可以试着努力,通过作业改革,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控制作业数量和提升作业效能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控制作业数量,理清负担的源头,减掉不合理的负担,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意义。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作业一般统一布置,单纯强调知识性,甚至存在惩罚性和超额的作业,这些作业以量取胜,削弱了教师的作业设计和诊断能力,忽略了作业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性功能,不利于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要实现作业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实效的学校教学管理,必须汇聚家校共同力量。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在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学生的基础上,梳理学科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教师必须按单元知识点要求编写作业,综合呈现基本、拓展、提升思维能力三个层次,从而降低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杜绝无效低效作业。作业布置要公开监督,可采取作业网上备案等形式,将布置的作业公开,接受学校、家长、社会的监督,以此来制约作业量。

另一方面,提高作业效能,建立合理的负担梯度,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意思。减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起源。控制作业数量,仅仅是底线,减负根本在于唤醒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孩子喜爱学习、乐于探究,从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让作业分层有选择,可以根据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作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二是作业类型多元化,增加制作类、活动类、观察类、实验类和探究类的作业形式,尤其是注重增加探究类的作业,实现作业形式的重构与转型;三是作业评价更科学,注重提高作业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多采用等级评价、鼓励性评语、星级评价等方式,还可以引入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人士评价体系,增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减负也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现在有个怪现象,学校作业量减下来,家长立马安排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填上去,继续挤占孩子的休息和活动时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可以理解,但我以为,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优秀、卓越”的孩子重要。唯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心理减负,才能挣脱作业掌心的引力,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学习生活。


减负,应向课堂要效率

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刘可钦

减负与增效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可以从一个假设谈起。

试想,如果要为农民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只是限定他们下地劳作的时间,禁止他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是显见的,在不能切实改变劳作方式、确保好收成的前提下,农民们决不会轻易接受这种“减负”办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如果为农民们先提供一种更为先进、高效的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办法,让他们不用付出同以往一样的时间,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获,减少耕作时间、减轻负担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就是减负和增效的关系,置之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增效以减负”,效率增加了,学生负担便可随之减轻。

那么,如何实现增效呢?这里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增效”并不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地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和主动性。

环顾当前教育领域,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兴趣,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不是每节课对学生都有吸引力。

让教学更加高效,让课堂更有效率,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好玩。学习意味着成长,所以,学习的方法要有尝试、有探索、要富含挑战性,学习意味着发展,所以,学习的内容要多元、广泛、丰富。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变得窄化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简单的当成上课、听讲、练习、作业,加上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信奉的“熟能生巧”,大量机械的练习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变得沉重乏味而负担重重。从这个角度说,实现增效减负,对于教师来说,既有责任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更有责任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富含挑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增效减负,还需要老师们做到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关于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遇到了困惑。比如,由于强调倾听与交流,缺乏过去的整齐回答的气氛,老师感到上课没有激情了;由于教学中互动性增强,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老师感到从没有过的对课堂的失控感;由于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上课时经常会遇到学生就某一问题争论不休,既定的教学内容常常讲不完,老师在“收”“放”之间犹豫不定;由于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建立对集体的认同,对纪律和秩序的约束。面对“活”与“乱”,老师们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由于很多时候课桌摆成了小组形式,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增多,老师感到的是干扰,以及权威的失落……

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带来老师困扰,我想,是因为我们太习惯“齐步走和整齐划一”了,太习惯系统讲解、学生练习、纸笔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了。打破这种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就要求教师们摒弃旧有的观念,从观念上真正认识和理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真正提升教学能力,老师只有真正吃透课程教材的内容,而且充分消化吸收,才有可能做到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地把自己吸收消化了的东西,取其精髓教给学生,才能在循循善诱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为学习而学”为“为兴趣而学”。

减负是个老问题,通过提倡增效来实现减负也并非新观点。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提升课堂效率来实现减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向课堂要效率”实际上是“向老师要效率”,对老师们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对此,显然还需要全体一线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减负,提高教师本领是关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曾晓东

“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句话形象描述了教师质量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学水平有限,课堂、作业、考试效率低下,所以补课不止、考试泛滥,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疲惫不堪。减负呼吁多年,仍是“一个长期未解决好的问题”,教师素质问题不容回避。我们常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学生跳出题海,老师首先要跳进题海”……试想,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没有咀嚼、消化好知识,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精华传授给学生?

多年来,各级政府举办了大量的教师培训,教师学历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仍然备受质疑。其实,教师质量不是单个教师水平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体系、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与课程、学校管理和人事政策、教师教育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课程对教师质量影响深远。2002年起,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开启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转型。但是,由于转型过程的艰巨性、高利益相关性,课程改革有所“折衷”,即增加新标准,但不改变原有知识体系。从改革者的角度看,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实践者的角度看,新要求增加了,但课程内容并没减少。于是,对很多老师来说,赶进度、抢时间成为工作常态,新课改要求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之间的矛盾益发突出。

我们也许会自豪地说,我国小学三年级数学可以达到美国六年级数学的水平,但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些知识中,有多少是老师让学生囫囵吞枣咽下去的?没有细细咀嚼的过程,消化不良是迟早的事情。新课程提出了探究、思考、合作、体验等理念,但是,这些理念需得在相应减少课程内容、给教师和学生充分时间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快马加鞭”让不少教师仓促上阵,成为一个喂食者,而不是践行教育理念的艺术家。更可怕的是,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由此滋生。

学校管理和人事政策,也同样影响了教师质量。我国曾经历长期的教师短缺,大量不合格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这构成了最初教师“教不会”的原因,也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阻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人事制度缺乏必要的激励设置,缺乏退出机制,甚至缺乏岗位调整机制。因此,当教师在达到20年教龄、评上高级职称后,尽管有大量教师培训,也失去了上进动力。但对大多数学校来说,除了在教师管理上号召、鼓励和评估基本工作量外,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和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也导致教师把向学生要成绩当成第一要务,即使“教不会”,也要千方百计地“练会、考会”。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机构在教师培养方面的落后,也是教师质量难以满足有效教学的原因之一。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在于知识上的高深,也在于能恰当地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在于能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社会性成长。而这种实践性导向的教育学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师范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欠缺,让课堂教学效率、指导学生的能力大打折扣。于是,就只能通过粗放型地投入学生精力和时间来保证学习效果,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减负重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扛起大旗,否则,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能力,根据恰当的工作流程,受到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领学生走出减负困局。


“减负增效” 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江苏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姜文新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减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科学施教;减负,还需要科学配负。

一、减负,要求教师有高起点的认识

应试教育造成的文化知识教学挤占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造成学生品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缺乏,使学生变为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因此,只有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减负,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准备教案,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通过减负,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外的主宰。

减负,就是还学生以自由,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的时间还给他们,把无休止的考试复习剥夺的空间还给他们。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可能去创造,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意,才有可能才思驰骋。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减负的关键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心理负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得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二、减负,对教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减负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施教,这需要教师有四个转变。

第一,教师要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

第二,要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第三,把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三、减负还需配负

“合理配置学生的负担”,既是减负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生因减负而释放出来的精力往哪里去的关键,更是一个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富有建设性的问题。

审视我国的教育现状,对于如何“合理配置学生的负担”问题,我认为应抓好如下工作:首先,减轻机械记忆的考试负担,配置创造性思维的考试负担;其次,减轻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配置课业的可选择性负担;最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配置学生的生活负担。

四、“减负增效”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双向交流

学生减负,家长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双向交流,让家长了解过重负担对学生的危害性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等,从而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二者顺向,同步发展,能成倍提高教学效率;反向对抗发展,将严重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因此,减负需要学校和家长双向拉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同时,家长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切不可把家长意愿强加于学生。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因此,父母不惜财力、物力、人力,精心培养孩子,剥夺了孩子的礼拜天、节假日,把孩子累得够呛,结果导致很多孩子怕过节假日。

减负了,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了,应该如何利用,这对家长是一大严峻的挑战。对此,家长应投入更多精力给予科学的指导,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想象、多实践,引导孩子博学多艺,达到广博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减负了,孩子难免会存在一些迷惘,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疏导,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家长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制定适当目标。不可否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适度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但如果家长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其结果只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家长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从孩子的天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及社会需要等实际出发,为子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达到减负增效两丰收。


重庆市开云地址 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开云地址 渝ICP备11004221ENGLISH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