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青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备出一份好的教案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备课备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研读”与备课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细分一下,“研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备课前要吃透了课程标准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科学老师不清楚《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就很难备得出一份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科学课教案;二是要吃透教材编写意图,了解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一定要弄清楚,避免走“重复路”、“半段路”或“过头路”;三是要认真细致品读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和意图。如《科学课》每一个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多问题、实验方案、图片、知识点、提示、表格……这些内容的答案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和教学的条件有什么联系,重点在什么地方,难点在哪里?等等一切问题都要心知肚明。像有些实验必要时要自己亲自尝试做一做;四是“研读”学生、自己和教学条件。对师生的学习基础和其他条件,以及自己教学这个内容的能力和水平要有一个充分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高的教学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力量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研读”,但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研读”效果,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较恰当地确定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博学”就能做到厚积薄发,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甚至顿生灵感,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积累备课经验。
广泛阅读,这是教师丰富内涵的必然途径。例如,科学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物、植物、人体、宇宙、环保、能源、电学、光学、力学、磁等多个知识体系。教学中,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都可能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如果教师回答不上,威信会在久而久之中自然失去;反之,教师博学多才,怎么问也问不倒,那学生就会由衷敬佩,学习兴趣更是倍增,所以阅读是教师备课前的必修课。
听课取经和研究教案,这是教师备好一堂课的捷径。有机会多听课,特别是公开课,可以学到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同样,研究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大量现成的教案也可以了解自己所需的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所以这两种途径都能帮助教师拓展备课的思路,迅速提升备课水平。
专家指导更是一种机会难得、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径。得到专家点拨,有时就会茅塞顿开,所以教师要积极把握和创造机会向尽可能多的教学专家请教。一方面可以向学校“请进来”的专家请教;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广交学友,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
三、“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细致”即是备课要考虑周密。备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针对教学对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该实现什么目标,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可能会生成什么新的内容,怎样调控教学进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设计教案时都应该有预案。考虑周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更出彩。
1.环节扎实,方法新颖
一般来讲,科学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导入新课、教学互动、巩固拓展等三个环节。“导入新课”要突出一个“新”字,要用新颖的方法(例如情境法、猜谜法、故事法、实验法、悬念法等等)来引导学生渐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的重点互动活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方法主动学习,锻炼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多一些尊重和宽容,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巩固拓展”环节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课堂上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些完不成的实验探究活动(如种植、饲养等),都需利用课上或者课外的时间再学习、再训练,以及深入地探究,这是提高和拓展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2.关注生成,提前应对
面对鲜活的具有主动探究能力的学生,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生成的新问题,这些可以统称为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具有随机性、突发性、机遇性等特点。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教师应对自如,课堂也会因生成而精彩。
首先,备课要充分预设。生成性资源尽管对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甚至有时是不可预测的,但教师备课前可以进行细致分析,将师生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情况作出多种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经常与学生沟通,变被动准备为主动准备。学生在课堂中可能生成的资源,由于师生思维之间的差异,光靠教师独自思考,预设时不一定能够全部考虑周到,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考动向,这样也能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的生成问题。
第三,及时总结应对生成性活动的经验。每一堂课上总会很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在不断应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些好的方法,通过课后反思,归纳梳理,就能成为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课堂上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生成性资源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很多是由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无意发生的。教师要用一颗宽容和智慧的心去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那么学生生成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成为师生创新的火花,成为课堂上精彩的瞬间。
3.语言锤炼,简洁优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科学学科的特征,科学课的教学语言应该锤炼得简洁优美,具体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生动形象,学生喜欢听;二是要简洁精炼,学生容易听;三是要富含知识,学生有收获;四是要科学规范,学生能理解;五是要激情激思,学生受启发。
课堂中,教学语言做到了高度概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才能明白教师引领要求,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一堂好课,必然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而成就这种好课的关键应该是备课中有创新。科学教师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力度。
一是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科学教材在编写时都会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且选择各种地方的教学素材。尽管这样,对于同一个地方,教材中的素材不可能全部适合该校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环境,创造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材料。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们藏书实验小学就在山脚下,学习中安排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去探究藏书地区的岩石种类,这样的学习学生就更加兴奋。
二是教学技术使用上有创新。如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想不出、说不好的自然现象。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如实验、动画、录像、音频、投影、绘画等)巧妙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想得出、说得好,这就是一个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充分学习和经常使用,熟练掌握使用技巧及功能,这样才有创新使用的灵感迸发出来。
三是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中,我们不能总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所有的内容,使那受教育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备课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多样性。要有好方法,教师首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库”;其次,教师要像作家创作一样需要一点“灵感”,需要充分联想,创意出独到的学生喜爱的方法。例如,针对学生很难探究的宇宙知识,教师可以选择网络虚拟探究法,引导学生模拟神舟10号飞船进入太空,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五、“传承”是备课的价值延伸
每一份教案都是一个创新劳动成果,凝聚了教师很多心血。尤其是公开课教案,更是尽了教师无数精力,所以一套备课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份财富,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通过各种方法去实现其更大的价值。
一要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课堂上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典型问题,甚至是“败笔之处”,都是经验得失。为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在教学后要及时、深刻地反思,保留在教案的后面。
二要鼓励反复使用教案。备课来之不易,反复使用,可以减少教师忙于案头的一些重复劳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反思内容和同行交流,再进行修改,使备课不断精益求精。
三要积极使用电子教案。当前,许多学校的教师与时俱进,将原来的手写备课,改变为电子教案。由于电子教案修改、保存都很方便,所以这种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传承好备课,真正使好教案发挥重复使用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备课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实践,让优秀的教案帮助自己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是这样备课的
于永正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之所以举这个课例,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是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