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程,一次成长

日期:2012-12-09 17:11 点击数:14323 

一个过程,一次成长

重庆开云地址 田瑜

2012年12月21至24日,我有幸代表重庆市参加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举办的“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回想自己参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那惑与思、喜与忧、苦与乐、得与失的经历,交织在心中的是太多的感激、感动、感慨、感悟…把颇多感触汇聚成一句话,那就是“难得的经历、宝贵的成长” !下面我就参赛课题《什么是声音》(教科版)谈谈一些设计过程与感悟,与大家交流与探讨;同时也借此机会,向给予我鼎力相助、倾心付出的师长和同伴们表示感谢。

求真中创新

“创新”不是简单的“创异”,“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求真”。这是我对此次赛课最深的感悟。

一堂出彩的课,得创新,更何况是全国大赛。由于该课题已被上成各种公开课、赛课,自己曾经还听过该课题的一堂优质课,所以最开始进行课堂设计时我绞尽脑汁想的就是如何创新,尤其如何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为此我大量收集海选各种素材,动手进行各种实验设计,甚至自己去拍摄。比如为了寻找一个“伏地听声”的最佳视频,我在网上到处查阅,偶然从一个剧情介绍中得知30集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有这个情景后,将其全部仔细看完,终于找到并裁剪出理想的片断(但最后这个素材却没用)。接着我精心选择了自认为很有新意的素材,设计出初稿后开始试讲,但一节课下来,耳目虽不只一“新”,却繁而杂,看似新异的素材在课堂上却是一种简单低效的堆砌,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像 “围城”,却未“破城”。我且如此,那学生的学也一定不轻松、不明晰。虽经我努力优化,但第二、三次的试讲仍差强人意。事实说明,我的创新是失败的,只能说在“创异”。

症结在哪里?开云app下载官方网站安卓 物理教研室组长秦得胜老师和郭昭全老师的及时指导为我指明了方向。正如秦老师的比喻一样,不是先买好各种新式流行的家具搬到房间里考虑如何摆放,而应先根据房间实际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家具,在购买中才去具体选择款式是否更新更合适。我的设计应返璞归真,重新领悟知识内涵,重新回归到学习主体——学生的“学”这个“真”上,在“求真”中创新。

于是,我“忍痛割爱”,果断抛开所选的素材,重新研读教材,从给学生创设一个完整听声过程的思路出发,重新构建了一个按发声——传声——听声的立体、清晰、简洁的课堂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始终贯穿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理念,再在学生的“学”的方式和细节上去创新,各知识点精选的素材不是为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如何更好激发和帮助学生去探究解惑。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就有了“隔墙有耳”(关在门外的学生耳朵贴于墙壁听屋内敲击声)代替了原来的伏地听声的视频;有了真空铃实验中自己组装电铃便于控制音量大小和在罩内悬挂气球,以气球体积变大直观显示出空气减少的“小设计,大突破”;有了在各个实验探究环节水到渠成的效果;有了让学生自己举办科普讲座的灵感。后面的试讲,就有了顺畅愉悦的成就感。

赛完课,评委点评道:段段清楚、段段参与、段段真实、段段生动。此时,回想最初我的“创新”设计,我由衷地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放手中精彩

开放的课堂学生学得更主动、有效。开放的课堂需要大胆的放手,相信学生,你就会看到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里那闪烁的灵光和智慧的创意。

本节课两个重点知识,发声和传声。我的设计都是全部放手给学生,即先观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择器材,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然后走进生活中加以应用。最后的人耳听声能力,涉及到振动频率、超声和次声,我设计为学生自已举办的科普讲座,将问题穿插其中,生硬的知识变得亲切自然,这一块非重点知识学生也学得饶有兴趣,还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科学素养。

但,开放,并不是囫囵抛出;放手,也不是袖手旁观。

毕竟,初二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实验能力还很弱,在最初试讲中,对振动发声这一简单实验,我给定学生几种器材或自选身边器材,学生实验让其发声,观察是否振动,学生总结出结论,的确是将实验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可我总感到平淡,实验过程并不引人入胜。若能给以必要的方法铺垫启发,抓住某一个学生展示的实验做好、做够、做出彩,将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极大活跃学生思维,小实验也做出耐人寻味的效果,方能刺激学生强烈认知,结论自然深刻,同时也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所以我在实验之前设计了对发声喇叭“舞蹈家跳舞”的观察,和说话时手摸喉结的感受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 “转换”的方法。为让实验更精彩,在后面的每一堂试讲课中,对于振动发声实验,因为实验器材开放,对学生展示的不同方案,我会选择一个典型来让全班同学讨论改进,这样既培养实验能力,又增强实验效果。有了这样的经验积累,面对赛课所安排的没有一点物理基础的初一上期学生,我抓住学生的音叉发声展示实验中错误的操作,大胆的追问:如何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到音叉的振动?学生争相恐后的上台改进,最后一位学生将发声的音叉平放在水面上激起了满盆的水花四溅,需要的震憾效果出现了。“发声体在振动”,只需这一个实验,兴奋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结论透彻理解、铭记于心。自然,在后面的固体传声实验中,就有了学生再次利用“转换”法,直接用话筒贴在桌上传出另一边轻敲桌面的声音的创意。


快乐中升华

上一堂什么样的课?“营造快乐的课堂”,这是我课堂设计首要的定位。正如大赛中一位评委说道,如果一节课,学生学得高兴,老师上得愉悦,听课者听得舒服,这就是好课。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就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持续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物理学习的快乐。

一节课,除了知识本身,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善于抓住课内、课外知识的情感点,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在情感体验中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样的课将是“有意义”的课。这是我课堂设计的另一个定位。

如何实现这两个“定位”?我思考着市物理教育专家汪渤老师曾经关于课堂设计给我的指导:“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它的生长点在哪里?”得益于市教科院中教所周智良副所长和市物理教研员阮享彬老师的亲临指导和启发,帮我找到了“生长点”,那就是声音的重要性。既然重要,就要去学习“什么是声音”;既然重要,就将其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突破。所以课堂最后回到“生长点”上,发展为如何保护嗓子和听力。这样的设计极大的提升了这节课的思想高度,也为营造快乐的课堂奠定了基础,当然就成了“有意义”的课。

赛课时的课堂是这样的:以“全班做动作,一个学生猜意思”的快乐游戏引入课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

明白了声音的重要性;紧接着听、看喇叭上“舞蹈家”的表演及感受声带的振动,多种感官被调动,学生忘记了赛场的紧张,放松了情绪,并悄然进入了实验探究;随后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应用中的音乐欣赏、走近自然、体育运动、地震救灾,一次次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不断打开快乐的心扉。最后,学生再次观察蜡烛火焰跳舞,当火焰被震熄灭时,把火焰比作人耳鼓膜, 把喇叭比作人的声带,并出示令人吃惊的我国聋哑人数的数据资料,学生激情参与保护嗓子和听力的讨论,一位学生竟能延伸想到“在比较安静的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触及很远,情感已然升华。

在课堂结尾学生交流收获与感悟时,一位同学“期盼着物理课学习早日到来”(赛课安排的学生是初一学生)的精彩发言,道出了学生内心对这一节快乐、升华的课堂的强烈感受。

团队的成功

其实,这堂课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团队的成功。首先我非常感谢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周智良副所长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会;感谢周智良副所长和市物理教研员阮享彬老师百忙之中的亲临指导;感谢开云地址 物理教研室“333”课改理念的引领和秦德胜老师、郭昭全老师、陈波老师、谭波老师、蒋鸿雁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初二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出谋划策和无私帮助;也特别感谢全国课改名校——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给我的课改理念支撑并为我提供了试教的场所和学生;感谢古南中学教科室罗昭文主任的鼎力指导及其古南中学物理教研组的丁华主任、袁飞老师、陶学铭老师、韩文平老师、王桂中老师的倾心指导帮助;感谢綦江区教科所赵小平所长和物理教研员赵忠敏老师的精心指导。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这里,我再次真诚的向你们说声:谢谢!

坚持中成长

赛课早已结束,我最珍惜最引以为豪的是我收获了这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同时我还得以在现场观摩学习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参赛代表所呈现的新颖独特、异彩纷呈、凸显新课改理念的精彩课堂,这些课堂的巧夺天工,必将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借鉴和启发。但赛课毕竟只是一堂课的打造,课堂教学,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自己在具体教学实际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才会有丰富的积淀,积淀为一种底气,积淀越多,底气就越足,面对教学,就会更自信更从容。所以成长之路,贵在坚持。



重庆市开云地址 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开云地址 渝ICP备11004221ENGLISH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