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的理解、实践与反思

日期:2012-02-08 13:53 点击数:13339 

开云地址 高2011级物理组 许明

引言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课改的同时,重庆的基础教育界一直处于隔岸观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年前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的一堂关于新课改的讲座,受益良多,回味了许久。上个星期又有幸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应俊峰教授的一场关于新课改中教师使命和责任的讲座,重新加深和巩固了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到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在其中所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肩负的神圣使命。两堂讲座下来,新课改仿佛又离我们近了,又离重庆基础教育近了。但是回到目前重庆教育的现实中,要真正迈出这一步又仿佛是那么的沉重和艰难。当改革的春风即将吹过来的时候,里面总是带着些许的寒意。这不禁让我们要重新审视现在所面临的基础教育,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对即将到来的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一、我所理解的新课改


新课改是对我国几十年来基础教育界所实施的以课本、教师、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确立,完全通过考试分数对人才进行甄选淘汰的纯应试教育的完全颠覆性课程教育改革。每一个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教育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是教育最本质的最核心的理念。新课改就是秉承了这样的核心理念。但是这里的“发展”肯定不再是应试教育意义下的发展,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的发展,过分强调学校升学率的发展,过火炒作某个学校清华北大学生数量的发展。

新课改的“发展”用刘坚教授的话来讲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我觉得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让头脑充满智慧,让心灵洋溢喜悦。)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我想以上的三点正是体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有道德水平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公民。

同时两位教授都提到了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改变问题。通过自己的理解,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即课程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生成的过程。

第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追求个性、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即要增强课程设计的生活化和综合化。

第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即教学关注人,重视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培养学生在生成性学习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上课的过程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和创造的过程。

第五、角色转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课堂中只起主导作用,也不再是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


二、我所理解的新课改下的物理教育教学


新课改不仅是从根本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彻底的颠覆,更从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重庆还没有完全开展新课改,所以现在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的改变还只是雾里看花,具体以后如何操作和实施也是未知之数。所以我想说的是新课改理念下对物理教育教学的思考。

第一、新课改的课程模块设置体现了一个分层教学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目前的物理教育来看,一本教材,一次考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一网打尽的做法实在是很不科学。尽管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顾及到分层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制度等多方面硬件上的限制,很难真正的、大面积上的、细化的做到教师的分层教学和学生的分层学习,以及对教师教学上的分层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层考核。因此我认为,分层教学,结合不同模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教学和考核,是新课程在教育体制层面上的一次真正的回归。希望这次的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而更重要的是一次在制度上、内容上真正意义的回归。

第二、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融入课程标准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比如说物理教学,我们不仅要在课上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运用物理定律解题的能力,还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上学习中来。一个定律的推导,一个物理情景的设置,这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体验。一个物理结论的得出很重要,运用这个结论的能力也很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结论研究的过程和学会物理研究的方法,还有物理学习的方法。从学会到学懂是提高了一种境界,但是从学会到会学是提高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由所学推未学,由已知解未知,由现有创未有,这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最迫切的要求-----创新能力。同时,物理课也是对学生培养道德水平和塑造人格的阵地。许多物理学家的奋斗历程本来就是很好的教育范例,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就是典型的教育案例,许多的与物理有关的世界大事和科技事件也是有用的素材。这样的物理生活化、拟人化、真实感更强,学生爱听也易懂,从中所反映和折射出的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接受。

第三、我认为新课改一方面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改变,一方面强调的是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目前而言我很少听到和了解有关于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面的改革内容。就是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两位教授在讲座中也一直对这方面闪烁其词、出言谨慎。我想是否这是新课改目前的一个软肋所在。或许是专家们觉得高考的改革远比课程的改革来得艰难和持久,还需要根据所谓的国情来制定。但我想,如果高考的既定模式不改,或者长时间内不改,恐怕教育又变成了“新课改下的新模式应试教育”。毕竟大部分中国人有这种比较功利的思想和习惯,多年来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多考多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这正是中国目前一直崇尚的“效率”。要发展而考虑效率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虑、全局而整体的去考虑、长远而可持续的去考虑。我个人并不反对应试,考试是必要和必须的,也是目前选拔淘汰过程中比较公平公正的方式。但我觉得:一,不应该是选拔淘汰的唯一方式;二,应试内容和应试方法可以改变得更符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三,应试结果也应该是多出路的,不应该将高考变成一座独木桥。高考早就应该从国人的精神神坛上走下来了,多少学生、老师和家长把它当成是命运的起点、转折点甚至是终点,这是中国教育最可悲的事,我是反对这种过于极端的考试。我想只有考试和评价制度这个根正了,教育这棵大树才能真正的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参天而立。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一次公开课的实践与反思


再说一说我在一次公开课上的教学尝试。

这个星期一面向高一物理组讲了一次公开课,题目是“重力势能”。对于我来说,这一节的内容已经是第三次来讲了,内容和讲法都相对比较熟悉。翻开自己以前的备课本,看到以前自己备课用的书面和网络资料,我陷入了思考。

我想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这个课应该有所改变、也必须有所改变了。从以前的老师口若悬河的对知识细致入微的讲解,满黑板的板书或是不断刷新的PPT,学生点头如捣蒜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的方式应该改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互动式教学,同时要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三个目标维度,特别是要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于是我开始构思重新设计课程。

在回家的电梯里我看到了一则关于“高空抛物危害”的公益广告画,画的内容生动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物理直觉告诉我,这正是我要寻找的通俗易懂而又生活化的讲课资源。在网上我找到了一张富有创意且发人深省的关于谴责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画,名字叫“一个鸡蛋的威力”。我的课于是就从“一个鸡蛋的威力”开始展开。这则广告中既包含着重力势能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原理,同时又与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在这节课的开头既是一个很新奇很自然的引入,同时对学生也有生活化的道德上的教育意义。

课往下走,我没有急于进入重力势能的核心内容,而是想进一步想让物理生活化,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这种能量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体现及它与物体质量和高度间的定性关系。于是,我从“从欣赏自然到畏惧自然”、“从挑战自然到利用自然”、“人类社会中从战斗到竞技”三个层面设计了多组图片来展示生活中的重力势能。这样的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从感性上理解重力势能,引导学生分析出重力势能大小和质量与高度间的定性关系;二是从人文角度来说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加载了这些内容,花费一段时间后才进入了正课部分。

我以问题的形式进入到正课部分。针对刚才看到的场景和对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前面的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和体验中很自然的得出了结论。这两个问题对于有了初中物理基础的学生而言并不难回答。但是我希望的是从第二个问题中引申出关于物理问题研究和物理理论的建立的一种过程和方法。于是在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来总结物理研究的过程,即第一步对所要研究问题有一定生活经验(观察),第二步开始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猜想),第三步通过实验来验证或通过数学来推理和演绎(验证),第四步通过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建立理论)。这里我的想法是强调一个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前面两个问题还主要是停留在初中物理的层面上,而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来说,一个重要的飞跃是从定性到定量。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数学推导、演绎和计算能力要求更高。所以紧接着进入到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问题“如何推导和定义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定量关系”。我设计这个问题正是想让学生来学会推导、定义物理量的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了动能的推导过程。于是我想先引导学生回顾动能的推导过程,从中总结出物理学中推导和定义一个新物理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模仿动能推倒和定义的过程自行设计一个物理模型来推导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我想这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该是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活动。但是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象征性的点了两个同学起来回答。为了抢进度没有将这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真正让学生去展开,这点是课后想起来很遗憾的一个地方。

最后建立起物理模型,开始引导学生推倒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到了此时,我发现本节课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于是开始有些慌张,最终本节课只完成了课本这一节一半的内容。也就是说按照以前的讲法一节课下来的内容,这节课里我只讲到了一半。这就是我的一次按照我所理解的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下来以后,老师们、前辈们对这个课展开了讨论和评课。肯定了里面一些好的东西、新的东西,同时也指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也有一些困惑。

第一,有老师提出这个课的引入太长,重点内容是千呼万唤才出来,这样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其实我事先也想过这个问题,也为这个事挣扎过。但后来我还是坚持最初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前面的那几组照片的展示和讲解既包含了本节课要讲的物理知识,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体现。在新课改理念下,这个维度的加入是必要的,但是该如何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渗透,渗透的力度到底多大,如何控制好进度和时间,这是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第二,有老师提出进入正课后前两个问题花的时间过长,初中的一些知识点到即止。我的想法是想将整个物理的研究过程完整性的给学生呈现出来,也巩固和强调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可能是由于我表述和讲解时过于罗嗦和繁琐,导致时间过长。但是如果从强调“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角度来讲这个内容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第三,有老师提到解决第三个问题的过程可以再简练些,同时学生思考活动不够。我的设计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放在第三个问题上。因为回顾和利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和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正是过程与方法的最佳体现。体验了过程,同时掌握了方法,而且还了解了物理建模的思想。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不彻底的地方就在于为了抢时间进度没有设计学生的思考讨论活动,而只是象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一会功夫象征性的点两个学生回答,然后迅速的带领学生奔向目标。我想,如果真的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做得话,我们真的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且要真正的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活动开展起来,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第四,这堂课和我以前的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主体思想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考、去解决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关问题。同时加入了一些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在例子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社会道德,审视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对经典概念和重要规律的掌握上,我希望强调和实践新课改所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使得本节课的重点变得与传统教学的重点不同了,同时在时间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在传统教学的角度看来就显得效率偏低了。当然这里的差距的出现也有我自身课堂把握能力的问题。我想在在新课改要求下加入了一些传统教学基本忽视的东西,那么必然将会使我们的课程重点发生转移,课程时间逐渐加长。因为我们不再是带着学生不停的向前赶路,而是指导学生在一点一滴的修路。我困惑的是,我们是否应该将传统教学完全摒弃呢?或是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教学更好得结合到新课改的课堂中来呢?在我们考虑效率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失去了很多,那么在我们还时间给学生的同时该如何兼顾效率呢?我想这些都是即将或者已经直接摆在每个进入新课改老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不断的思考、实践和改进。


结语


我想,新课改应该是全中国一场先自上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的全面性的教育改革。自上而下,即它是一种国家行为、政府行为。那么它应该在大的制度上、大的环境上进行一个全新的改革,一级一级的传达推广下来,让下一级觉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自下而上,即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通过对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自下而上的将新课改改进和完善。这样两个过程的逐步完成和完善也就意味着中国的这一轮新课改将逐步成熟与成功。而这个过程的推进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每个有梦想、有激情、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勇气和坚持。


重庆市开云地址 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开云地址 渝ICP备11004221ENGLISH
Baidu
map